谈多元思维的重要性 12/Dec/2017
先来回顾一下市场。上周12月5日我们在回顾上证指数时间窗预告,正好披露了12月6日的这个时间点,也让我们实际体验了一回时间窗的效用。结果12月6日就是我们给出的港股和A股的时间窗,是日上证指数创了近期低点后抽起反弹,而恒指却等到了第二天早上稍微探底其后回升。
而上周我们的说法是“就短期而言,极端悲观和杀仓配合我们预期中的周期低点反而容易触发反弹。”,的确,12月6日这个日子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入场搏反弹的时机,趁该日大跌,按照我们预期来拟订策略累积好仓,其后的反弹将该日的下跌完全收复有多。
上文我们讨论过,究竟上证指数的时间窗是哪种方法得出?答案,是无关联类的金融占星分析得出的重要日子。什么叫做无关联,就是说,并没有根据股市涨跌的历史数据来做预测。几乎所有的量化系统都需要参考市场表现,无论是动力也好,基本面也好。如果这个没有考虑市场波动的分析方法给出的日子,提前给出而又得到市场验证,至少是值得让人深思,这个无关联是否真的无关,还是说本身的确有因果关系,只是我们没有广泛了解?
笔者在早期钻研技术分析时,沉迷过技术指标的量化和优化,后来发现一个根本的问题,就是无论怎么计算,本质上是基于一个历史会重复的思想,可是凭什么说过往多少天的数据经过计算就可以反映未来?技术分析的严重缺陷就是随机漫步,预测最近的表现就要用最近的数据。用市场波动的本身来预测波动,这个方法有很大的侷限性,而且当你结合多个技术指标都是基于同一个原理,是无法改善交易系统的。
后来,我亦花过很多时间尝试通过经济数据来推论市场走势,什么利率曲线,货币供应,联储局的资产负债表等等,也就是所谓的贴图。这个方法的好处是逻辑性很强,例如说钱多就股涨,经济周期玩的就是滞后性,听起来不错,可实际情况却是,过往适用的方法一到现实情况就未如理想。原因也很简单,过往重要的逻辑在当今已经不再适用了,就好像古典经济学根本无法解释现在的现象了。如果拿来分析中国市场就更难搞,连M2,M1的组成定义经济学家都可以拗一餐,找他们来预测股市真的要抹一把汗。
说这么多,是不是说上文讲到时效分析方法就完美无缺呢?笔者认为,经过大量的研究,时效分析的准确度和覆蓋范围可以得到提高,但却不能认为完全地预测市场波动。时效分析之所以有价值,是在于,第一,这是一个验证过有效的方法,如果是无效的,他任何时间至少大部分时间都应该是无效的,事实却恰恰相反。第二,这个方法与以上提到的传统技术分析,经济分析等是完全不同类型的分析方法,他们之间没有相关性,因此对于提升交易系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。
我相信,推动市场波动的因素有很多,时间周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,当我们结合不同的方法去得出结论,就可以尽可能了解推动市场波动背后原因的各个方面,以便我们拟定最合适的策略。下一篇,我们来谈谈,如何结合时效分析来拟定交易策略。
评论
评论被关闭。